针灸


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合称。它是一种“内病外治”的医术,刺激体表穴位并通过全身经络的传导来调整气血和脏腑的功能,从而达到“扶正祛邪”、“治病保健”的目的。

01 扎针疼吗?

针刺治疗有时会有痛感,但一般是可以耐受的,如患者会反应:“感觉酸酸胀胀的,有点痛,可以忍受”。也会听到患者说:“医生,您已经扎上了吗,我怎么没有感觉,一点都不痛”。

这些感受的区别,除个体原因外,还与针刺穴位的不同有关。比如腹部的穴位(如天枢、关元等)因腹部脂肪较厚,基本感觉不到疼痛,而四肢末端的穴位(如少商、合谷等)针刺时痛感就会稍微强烈些。

针对比较敏感的患者,我们在针刺治疗前会和患者充分沟通,告知患者针刺可能出现的“酸、麻、胀、重、痛”等主观感觉,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,也会精选穴位,通常来说,针刺治疗时出现的疼痛是患者可以耐受的。

02 针灸有什么好处?

针灸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,它可以通过刺激人体的经络和穴位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、促进健康的效果。

以下是一些针灸养生的常见效果:

1.缓解疼痛:针灸可以通过调节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,缓解身体各部位的疼痛,包括头痛、腰痛、颈椎痛、关节炎等。

2.改善睡眠:针灸能够平衡人体的生物钟和自律神经,改善睡眠质量和提高入睡速度,从而保证足够的睡眠对身体的恢复有帮助。

3.调节身体机能:针灸可以改善消化系统、呼吸系统、循环系统、免疫系统等身体机能的不正常状态,从而达到身体平衡的目的。

4.提高免疫力:针灸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力,促进白细胞的生成,从而增加身体的抵抗力。

5.改善情绪:针灸可以调节人的心理状态,缓解焦虑、抑郁等负面情绪,从而保持心理健康。

03 针灸治疗后注意事项?

1.起针后,不要马上下床离开,应稍事休息,活动一下肢体。

2.针刺后观察针刺局部是否有出血,等待医生清点针刺的毫针数量,以免遗忘而将针带回家。有时针刺后针孔会出血,是正常现象,用棉球轻轻按压,一会儿就会止住。

3.针刺以后不宜立即洗澡,但过5~6小时后便无妨了,因为针刺引起的皮肤破损在这段时间内早日愈合。

4.避免穴位接触水:局部针孔或开放的毛孔接触水后可能导致局部皮肤感染。建议患者在治疗后保持穴位干净,避免接触水。

5.保持充分休息:部分患者在针灸后会出现恶心和疲劳等不良反应。针灸治疗后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,保持充分休息,以防加重不良反应。

6.注意饮食:针灸之后不可暴饮暴食,不可饮酒,在饮食方面要注意忌食生冷辛辣刺激的食物,应以清淡易消化为主。

7.注意保暖:一般情况下,针灸治疗后气血循环加快,毛孔打开,易感受风寒外邪,因此患者需要在针灸后注意保暖,避免空调或风扇直吹,防止对身体造成伤害。

8.不良反应:如果针刺部位出现红肿症状,且长时间没有缓解,应该立即去医院就诊,进行有效治疗。

04 哪些人不适合针刺治疗?

1.过于饥饿、疲劳、精神高度紧张时不宜立即针灸,容易出现晕针晕灸。

2.皮肤有感染、疮疡、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。

3.有出血性疾病或自发性出血、损伤后不易止血不宜针刺。

4.高龄或年幼体弱等针灸时应谨慎,咨询医师后再进行治疗

5.月经、孕产妇等针灸时应提前告知医师。